近年来“托”这个词我们大家已不陌生,目前“托””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;卖鞋的有“鞋”托,卖布的有“布”托,开旅店的有“店”托,就连求医问药也有“医”托。近日,我院患者在来院路上遇到医托,结果钱财全部给骗去不说,还耽误了病情。
3月17号下午,王女士做火车来我院就诊,从火车站刚刚出来,碰到一个穿保安制服的“工作人员”前来搭讪,询问了她的来北京的目的,王女士告知他前来我院看病,这位“保安”就告诉王女士,我院怎么不好,不要相信,并讲述其家人患有同样疾病,来获取同情心,还讲解在某诊所“著名”医生那儿治好了,且只花了“很少”的钱。经过一段时间的交谈,见王女士有些心动,一把将王女士手中的手机夺过,将我院微信和电话拉黑,并劝她到那儿去诊治,还热情告诉地址及乘车路线。
在这时,又来了一位女子,称自己也是到某诊所“著名”医生那儿看病,还乐意和王女士结伴而行。王女生想着,花钱不多还能治好,不妨试试,结果到哪儿之后,将身上所有钱都被骗去,换来一些所谓“珍贵药材”,在回家路上才后知后觉,自己可能遇到医托,便发信息向我院求救并说明被骗的全过程。点击咨询医生、如何防止医托以免上当受骗
目前医托行骗呈现了“团伙化”的趋势,多数三五成群结队作案,成员各有分工,有的专门负责搭讪,有的适时帮腔,有的负责把风,有的专门带路。一般出没在火车站、地铁口、大医院附近,在火车站是第一根据地,因为大量的外地人到北京来看病,必定经过火车站,医托的眼睛很尖锐,患者从火车站一出来,基本上就能看个八九不离十,比方说有带着老人的,或者小孩的、有的风尘扑扑的、满脸焦虑的,这时会第一时间上去了,装作自己就是看病的病人,有很多这样行骗的。乙肝妈妈如何生个健康的二宝?
为了广大的患者能够第一时间找到好的治疗医院和方法,我们对于“医托”的行为特点总结分析,提醒广大患者切勿上当受骗:
第一:套近乎
不管你尊府何处,“医托”总能和你攀上乡亲,甚至冒称同姓,使你有“他乡遇故知”之感,从而对他信赖有加。
第二:谎称同病
你有啥病,“医托”就说自己或某位亲属也患过此病,通过各种感人的“患者故事”、“病愈历程”向患者“友情推荐”某某医院。
第三:假装关心
“体贴入微”“关怀备至”,热情地和患者打招呼,询问病情,甚至自己掏腰包打的送他们到某医院。
第四:移花接木
用“你这病不能拖啊”、“专家号已经满了,你排不到的”、“这家医院牌子虽大,看不好你这病”等话语,抓住患者看病心切的心理行骗。
第五:低价促销
主要针对囊中羞涩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患者,以同样的效果却大大低于医院费用为诱饵,推荐患者到某诊所就诊。
温馨提示:患者如在陌生的环境下有陌生人来主动搭讪,一定要小心为甚,不要回复主动搭讪的路人,也不要相信给你介绍的医院,一定要学会怎么拒绝,有必要时,请直接与我院进行联系。
温馨提醒:本网站已加密,绝对保障个人隐私。提交您的信息后,我们将在24小时以内核实您的信息,请您保持手机畅通,耐心等待。